青海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创立于1958 年(专科),1960年发展为本科,现有物理学、电子信息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四 个本科专业,物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。拥有1个物理电子与信息技术目录外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,1个计 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方向,4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,2个物理学科教学论(含1个藏汉双语)研究 方向,1个教育硕士物理专业学位研究方向。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省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、省级重点实验中心。拥有1个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、1个新能源研究所和1个电力电气工程 技术研发中心。
物理实验、电磁学(双语)、电子技术基础为省级精品课程,理论物理为省级重点课程,大学物 理、自动控制原理、数字信号处理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;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, 电子技术教研室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。
师资力量:物理系现有教职工41人,其中教授10人,副教授15 人,高级实验室2人,讲师及以下11人,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,硕士生导师5人,硕士生课程导师8人,具 有博士学位8人,硕士学位25人。拥有青海省昆仑学者讲座教授1人,省级优秀专家1人,省自然科学与工 程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2人,省135高层次人才1人,校123高层次人才2人,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,省 级骨干教师5人,校级骨干教师5人;明德奖获得者1人,校级师德标兵2人,校级优秀教师4人,省级优秀 指导教师1人,校级优秀指导教师4人。
学术研究方向:本学科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和开展学科交叉研究,已形成具有优势和地区特色的1 个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和7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:无线电与智能系统(博士)、电子信息技术、EDA与 计算机仿真技术、语音图像处理技术、图像处理及可视化、物理学科教学论、物理课程与教学论(藏汉双 语)和物理教育专业硕士等方向。积极拓宽学科研究领域,努力发展理论物理、太阳能应用技术、材料物 理和模式识别等研究方向。
科研项目及成果:学科点先后承担并参与科研项目30项,其中 863项目1项,国家级项目8项,省部级项目30项。已完成项目10项,成果鉴定5项,其中国际先进1项,国 内领先2项,国内先进2项;在研项目22项,主持项目经费近520万元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青 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。发表论文213篇,其中SCI收录24篇,EI收录26篇 ,核心84篇;申请国家专利20项,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,实用新型专利16项,两项专利获国家轻工博览 会银奖;出版高校教材5部,著作2部。 教学科研团队:通过积极努力,不断凝练研究方向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组建教学科研团队,经过多年 的努力已逐步形成无线电与智能系统(电子信息技术)、智能信息(语音、图像等)处理技术、材料物 理、理论物理和太阳能应用技术等5个科研团队,形成了物理实验、电子技术、大学物理和物理学科教学 论等4个教学团队。
教育教学改革:先后承担教改项目(含大学生创新项目)22项 ,其中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,省级教改项目6项,校级教改重点项目3项,一般项目5项,青年项目1项,大 学生创新项目5项。已完成项目8项,出版教材4部,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,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,二等奖4项,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。 人才培养:50多年来,共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7000余人,研究生200余名,现有在校生440人,研究生58 人。培养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,其中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 国三等奖2项,东芝杯•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,“挑战杯”全国三等奖1 项,省级一等奖2项,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2项,省级奖20余项;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 论文8篇,其中EI收录4篇。2010年以来我系就业率一直稳居学校前列。
校企合作:积极推动 产、学、研、用一体化的校企合作,通过科研项目申请、科学研究、师资队伍共享、教学资源共用、科 研平台共建、人才共同培养等举措,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。通过多年的努力,已经与青海绿草地新 能源科技有限公司、青海万通新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、西宁月光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、青海天地 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、中科大奥锐科技有限公司、TI公司和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广泛的合作,创 建校企合作研发中心、联合实验室、大学生实践、实习基地,共同开展科学研究、项目合作、师资培养 、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。
专业介绍
专业名称 | 学制 | 授予学位 | 查看详情 |
物理学 |
四年 |
理学学士学位 |
物理学 培养目标:物理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,具有良 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,具有创新能力,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能领域中从事科研、教学、技术 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。 主要课程: 力学、电磁学、热学、原子物理学、普通物理实验、光学、理 论力学、电动力学、近代物理实验、C语言程序设计、量子力学和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等。
|
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|
四年 |
工学学士学位 |
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: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 业面向新能源产业和市场需求,结合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从知识、能力和素 质的三维空间构建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基础扎实、知识面宽、能力强、素质高,能够在新能源工程设计 、太阳能光伏/光热和储能系统、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的开发利用、设计建设、运行 维护检修及生产管理工作的具有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的研发能力、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 合型工程技术人才,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教学、科研、技术开发、工程应用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 业人才需求。 主要课程: 《工程物理学》、《物理实验》、《电工电子学》、《半导体基础》、《太 阳能光伏发电技术》、《太阳能光热系统》、《风力发电机组原理与应用》、《新能源技术与应用概论 》、《工程制图与CAD》、《电气控制与PLC原理》、《太阳能产品标准与监测》、《数据库语言》、《 光伏逆变器原理》、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、《光伏并网技术》、《自动控制原理》、《新能源控制技术》 等。
|
电子信息工程(通信方向) |
四年 |
工学学士学位 |
电子信息工程(通信方向) 培养目标: 本专业培养德、智、 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掌握电子技术,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 和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,能从事自动控制与各类信息与数据采集、传输和处理系统的设计、开发、应用 、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、教学工作者。 主要课程: 主要课程:《电路分析》、《模拟电子技术》 、《数字电子技术》、《自动控制原理》、《微机原理及应用》、《电子测量与仪器》、《现代交换原 理》、《信号与系统》、《通信原理》《C语言程序设计》、《数据库语言》、《数字信号处理》、 《EDA技术》和《传感器原理》等。
|
电子科学与技术 |
四年 |
工学学士学位 |
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: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,有良好的科学素 养和人文素质,有坚实的数理基础,具备物理电子学领域、微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内宽厚的理论 基础、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,能在该领域内从事电子材料、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系统的开发应用,并 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,在电子器件、系统设计、电力自动控制等行业从事新产品、新技术的研究 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。 主要课程: 电路分析、电子技术、大学计算机 基础、C语言程序设计、微机原理及应用、电磁场理论、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基础、FPGA/CPLD原理及应用 、单片机原理及应用、EDA技术、电器控制与PLC原理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、集成电路设计基础、电力电 子技术、电力控制系统等专业课程。
|